ENGLISH VERSION

院长讲话

《中国行政管理》刊发魏礼群院长文章:《公共决策与智库建设》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  查看次数:

 

  日前,《中国行政管理》刊发魏礼群院长在“2015山东公共管理论坛”上的专题演讲,全文如下:

 

公共决策与智库建设

 

魏礼群
 

  当前,我国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极为复杂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处于持续的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可谓是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全球治理的新风险、新问题不断出现。这些正在并会继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战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施,“五位一体”建设全方位推进,激发着一系列新的深刻社会变革;随着人类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活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新情况和新事物层出不穷。所有这些,对治国理政和公共决策都提出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公共管理理论工作者必须着力推进公共管理创新研究,以更好地服务公共决策。无论是从世界智库发展的历程看,还是从发达国家智库作用的发挥看,智库都是决策者的“外脑”、“智商”。要服务好公共决策,必须加强公共管理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发挥智库对公共决策的重要作用。

  我认为,建设新型高质量智库,特别是在高校办高质量的新型智库,需要从多方面下大工夫,敢于改革创新。这里简要谈以下十个观点:

  一、全面发挥智库功能

  无论办什么样类型的智库,首先必须明确智库的性质、定位和功能。中央文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一般说来,各类智库都应重视发挥六个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服务党政决策。根据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储备性政策研究,进行决策评估,提出高水平、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积极建言献策,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智力支撑。这是各类智库的首要职责。二是推进理论创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国理政面临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有价值、有影响的新概念、新判断、新概括、新观点、新思想,为研判形势、谋划战略、制定决策提供科学理论或方法,推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三是引导社会舆论。阐释党的科学理论,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和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四是提供社会服务。接受社会有关方面委托的咨询任务,承担各类咨询项目,开展第三方评估,提供智力服务。五是参与公共外交。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外智库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六是培养输送人才。智库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机构,汇聚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也可以说智库是人才库。智库出思想、出成果与出人才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智库是培养、造就治国理政人才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交流轮岗,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输送优秀人才。这六个方面都做到,很不容易,但这些是建成高质量和高端智库不可偏废的,应当全面和正确地发挥应有作用。

  二、突出服务公共决策

  积极服务决策需求,主要搞好对策研究,咨政建言。这是智库研究的根本特征。各类智库都要适应党和政府的决策需求,主动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着力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真正发挥“外脑”和“参谋”的作用。当前和“十三五”期间公共决策中有许多理论和实践中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第一,如何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地走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新路子,促进经济由超高速和粗放式扩张到实现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第二,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解决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难点和“短板”问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确保完成既定改革任务;第三,如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第四,如何深入研究我国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使各种决策权力相协调,并使权力、责任、义务相统一;第五,如何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创新政府监管、优化服务三者并举,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关系,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第六,如何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工作、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更加注重扩大公共服务、保障公民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第七,如何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打好扶贫攻坚战;第八,如何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创新公共决策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第九,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更加对外开放,又要重视维护国家权益和安全;等等。要围绕决策需要,提出真知灼见和切实管用的建议。当然,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智库,可以对研究问题的范围、角度、内容提出不同的方案或建议。

  三、着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

  研究成果的质量是智库生存发展的根本。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我认为要抓住五个重要环节:一是把握方向性,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谋划、行动,这样拿出的成果才可能是建设性的、管用的。二是站高望远,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正确把握和运用发展规律,敢于出主意、早出主意、出大主意,做到先见、先知、先谋。三是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问题出发,要善于观察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的研究;四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求真务实。既要调查,又要研究,善于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五是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独立思考,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创新性、可操作的方案或见解。

  四、充分展现自身优势

  要找准各个智库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每个智库都有自己的性质定位、专业领域、机构状况、队伍组成等方面特点。这就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对自己智库研究的领域作全面研究、系统研究、跟踪研究、长期研究,不断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切不可盲目追求大而全,或者对问题研究浅尝辄止。例如,在高校中办智库,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着力推动理论创新和跨学科研究,着力推进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支撑,并要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服务公共外交。

  五、注重成果多样性和转化应用

  智库研究成果要注重应用性、对策性和时效性,不强求全面性、系统性,突出提供服务决策咨询的成果。研究成果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高水平的质量上,还要体现在研究成果提供的时效性上。一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适时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其价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或者由于时过境迁,派不上用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就研究领域的一些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期分批、多种形式、及时地提交有关研究成果。要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有些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内部刊物直接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报送,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可以在媒体公开发表,可以通过举办论坛、召开研讨会等方式,发布、推介研究成果,还可以出版系列研究报告。总之,研究成果不能只是束之高阁的厚本子,要有阶段性、时效性强的研究成果。要从各个智库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灵活有效的成果转化工作机制。现在,社会智库研究成果上报决策机关的渠道不够畅通,应积极帮助解决这方面问题。最好搭建供需双方的“直通车”。

  六、创新组织机构形式

  一般的科研机构、学校院系单位不是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智库以生产和输出思想产品和政策建议为主要任务,智库组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高校新型智库组织的形式,既不能盲目地比附体制内官方智库,也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的高校院系机构。在高校中建设新型智库机构必须去行政化。智库的职能任务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多样化,需要更加多元、自主、灵活、宽松的研究方式。在机构设置上,要推进不同类型智库发展由分散向集聚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各自为战向联合攻关转变、从固定不变向流动组合转变。既要重视智库的形态建设,创建多形式的咨询研究机构体系,搭建多层次、高规格的研究平台,更要重视智库的多种功能的发挥。应把智库作为单独实体设立,团队负责人和首席专家不受级别的限制,可以不占学校编制,采取智库职称晋升序列。在组织形式上,要最大程度地有利于思想火花的迸发,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要围绕智库的主攻方向和研究优势,设置相应的多元孵化平台,并有利于与党和政府的政策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在高等院校办新型智库,还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特别要注意创新学科和发展交叉学科。因此,智库组织体制和结构更需要创新。

  七、搭建开放合作平台

  传统的智库活动方式,偏重于独自、封闭运行。建设新型智库,必须创新活动方式,实行开放型、合作型研究。项目和课题是智库运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也是跨学院、跨学校、跨部门合作最为有效的纽带。要鼓励智库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跨地区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改革发展中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特别要鼓励高校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开展合作研究,以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成果转化的及时性。高校智库要突出运用多种实证科学调查方法,建设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库,收集和储存全面真实、详尽数据,形成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的研究成果。各类智库还要积极广泛开展与国外智库的合作交流,拓宽“请进来”、“走出去”的渠道。

  八、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

  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关键在于推进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改革。评价标准是智库的方向标和指挥棒。应该按照有利于发挥智库功能的要求改进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术研究与智库成果之间有效的对接机制,有效处理学术、教学、科研与咨政之间的关系。要加快改革传统的单纯以学术论文、著作等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以应用研究为主和“咨政服务”为核心导向的资源分配、科研评价、职称晋升、业绩考核体系。这项改革的进程及其效果,直接决定智库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要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研究成果评价的主要标准。要建立以党政、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并以此来协调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根据新型智库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第三方遴选、后期资助、奖励淘汰机制。高校智库建设,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快创新和畅通高校智库成果报送决策部门的渠道。否则,高校办新型智库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一流智库的基础就是一流的人才。随着建设新型智库的兴起,智库人才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建设新型高校智库更应加快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体制,要建立智库人才引进和聘用柔性流动机制,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集成机制,把个体人才的智慧凝聚成智库整体优势。必须赋予高校智库机构更加灵活的人事自主权。一是建立灵活的选人进人机制。对于急需、紧缺型专门人才,要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于高端拔尖创新型人才,要建立快速直通车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探索多样化、多层级、富有战斗力的岗位设置体系,比如特聘岗位、兼职岗位、临时岗位等;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领军人物和团队力量的纵横交叉的工作机制和平台;培育和发展智库生态文化和制度环境,让智库人员能够充满热情地、持续健康地、既富有合作精神又体现个性化地成长和发展。三是建立“旋转门”机制。健全高校内部智库机构、院系、校直职能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探索高校智库与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流动换岗机制。四是建立咨政研究骨干人才库。既要不断吸引和延揽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研究型、专家型的高素质人才,又要不断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智库专门人才。

  十、注重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

  打好智库研究的根底,就是要使研究人员练好智库研究的基本功。做好智库工作,需要从多方面提高素质和本领,而打牢基础性根底至关重要。包括:打好基本理论和政治立场的根底;打好把握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根底;打好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根底;打好撰写智库报告建议的技巧功底。这些根底是产生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条件。如果智库研究人员不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不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就很难提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建议;如果智库研究人员不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现状,也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创新性和管用性的政策建议。智库研究报告与一般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的体例、范式和文字表达用语也不相同,不仅应当立论正确、观点鲜明,还应当文字明快、引人入胜、一目了然。


(本文为作者在“2015山东公共管理论坛”上的专题演讲,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