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清河实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与“管理”虽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执政理念和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大会提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目前正在进行的新清河实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的。新清河实验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社会学家杨开道,许世廉所开创的清河实验精神——即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社会变迁规律以改善社会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然而,新的清河是在截然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进行的一场社会学实验,重启清河实验既是当下中国社会治理现状及所面临诸多问题的迫切呼唤,也是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和增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新清河实验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再组织实验”,二是“社区提升实验”。

  一、社区再组织实验

  通过对清河街道前期实证调研发现,在基层的组织机制中普遍存在以下具体问题。首先,居民代表大会虚设,居民代表大会半年一次,居民只听汇报不议事,且无事可议,因此法律规定的社区决策机构被悬置而无法落实;第二,社区居委会和服务站功能重合、彼此职责不清,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组成人员高度重合,即“议行不分”问题;第三,社区居委会承担行政工作繁重,无暇组织和开展居民自治,社区居委会人员不足,身兼数职情况严重,即“政社不分”问题;最后,在社区公益金的使用中,社区的自主性低,存在公益金申请和审批周期长、申请难、经费使用程序繁琐、社区活动经费预算形同虚设、活动经费未科学公开并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上述问题集中到社区居委会身上,可以概括为“政社不分”和“议行不分”两大症结,前者是居委会由于严重的行政化而背离其自治组织的法律定位;后者是居委会疲于应付各项具体事务而无法有效承担代表居民行使决策和议事的功能。 

  也正因如此,课题组认为,要想有效解决目前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区“参与式协商”及“人的再组织”,清河实验第一步从体制内寻求改变更为现实,侧重于激发既有制度的活力和有效性。根据以上这些问题,调研组将实验的重点聚焦于社区居委会的组织格局创新,目标是创建以利益共同体为基础,以功能调整为改革方向的新型社区居委会。社会再组织实验创造了一个新的基层社区组织形式。原有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已经无法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管理,自治性缺失,并且存在法定身份及法律地位的连续性问题。于是,实验期望启用一种社会干预和改良的方式,在不改变目前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和治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在社区中选举社区居委会议事委员。选举社区居委会的议事委员,其实是在承认原有基层自治组织的基础上扩大其成员,增强其作为法定自治组织的代表性,这也是一种社会实验的尝试。实验的过程证明议事委员在选举和后期参与社区提升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强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代表性。经过两次民主协商讨论会,议事委员共收集了74条热心居民对于社区如何提升的意见建议,由此可见,被选举出来的议事委员真的发挥了过去居委会所发挥不了的作用。

  在整体了解清河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之后,课题组开始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典型进行同期推进。面对基层社区,面广、点多、差异大的复杂情况,不同类型的社区需求、居民情况及实验在社区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异质性较强,基于清河街道下属社区以单位宿舍型老旧小区和商品房小区为主,在实验初期,主要从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混合型小区中分别选择一个典型社区为试点,同期推进。在传统认知中,人们总认为政府的规划很重要,但很多时候由于不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政府的一些具有良好用心的规划往往卖力不讨好。反观之,社区公众自主建立的许多饭馆、理发店、小卖部,市场自发建立的许多公司、企业、施工队,都能实现自我调节,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上述日常现象中可以看到,社会和市场的机制,对于基层社区的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总是一味强调政府管控的重要性,以为政府管得越多就越好,这种观念其实已经落伍。实践表明,社会和市场一样有自我循环能力,社会甚至有很强的“自愈能力”。就像人体有自愈能力一样,社会也具有类似的特性。因此,政府应该转变以往单一管控思路,努力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让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相互促进,而不是单方面的管控。清河实验之社会再组织实验,就是要培育和激活这种社会的自主能力。

  二、社区提升实验

  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基层社区组织结构中行政干预力量较强,社区多元力量尚未得到充分发育,不仅在物质空间和环境等社区硬件方面落后,在公共空间和文化环境方面更是欠缺。要形塑出一个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守望相助,邻里与共”的现代社区体制,需要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

  清河实验中的社区提升,主要目标就是要在清华课题组的专业指导下,提升清河地区居民们自我服务和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能力,从而不断改造社区的人居环境和公共空间,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增进社区整体福祉。我们认为,任何一个社区,都有需要改造和提升的地方,都有不断完善的空间。以清河地区为例,老旧小区卫生环境,公共设施等亟须改造毋庸置疑,即便在橡树湾这样的现代高档商品房小区,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橡树湾尽管在公共设施和活动空间上非常宽裕,但是邻里社区交往互动贫乏,居民社区参与度不高,社区集体活动缺乏活力,邻里之间形同陌路。因此,针对不同小区特点,课题组设置了不同的社区提升方案,并依托社区议事委员和居委会,发动居民参与到社区提升的公共活动中来。在此过程中,居民、议事委员、居委会为代表的社区组织协商互动,既增进了社区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又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积极性。迄今为止,在社区提升方面,清河实验主要以阳光社区的提升和改造为试点,开展了议事委员培训、民主协商讨论、社区环境整治三方面的工作。

  改革开放39年来,社会结构、居民构成、基层构成、基层组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基层社会治理的既有组织架构已经在各方面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因此,通过组织重构实现基层社会再组织,成为新时期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向。社区再组织和社区提升,是过去一段时期以来,课题组在清河地区已经实施的一系列实验。通过这一过程,笔者深切感到,当前中国基层社会正处于一个大的变化过程中,需要做的改革实验很多,但单纯依靠研究者的社区介入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实在有限,例如在上述实验过程当中,就碰到很多牵涉到当前基层治理的体制和结构的复杂性问题。另一方面,清河为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知识,进而认识社会的实际运作机制和规律,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地。清河实验从社区调查中问卷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的使用,到社区提升中促进社区资源的配置、激发社会活力、社区自治的初步形成,都包含了社会学专业知识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在研究和实验的设计上,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设计了不同的动员方式,以及在不同的阶段的不同的时点收集问卷资料,以及随着实验的推进发现社区产生的变化,从学理上进行因果推动和因果分析等,都体现了学术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展示了从学术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归学术重要意义与价值。清河实验推动我们对于社会学理论本土化问题的再反思。实际上,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巨大的社会变迁,包括我们所做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学实验,并不是在实践一个社会学理论如何本土化的问题,而是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适合中国社区治理的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