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三:传承历史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治理

  

  第七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传承历史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治理”由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和北师大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

  德与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认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不仅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治理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社会历经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发生深刻变化,仅靠传统的道德风俗习惯难以维持社会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止于内在的提倡,应该在法律上确定。这有利于保持目前的法治建设,有利于彰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他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促进社会善治,进一步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制建设,使得人人自觉遵守法律。

  古与今: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历史传统及其现代化转型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主任朱耀垠从古代的“乡三老”行政设置以及五老会、七老会等民间组织讲起,说明老年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担任着教化乡民官吏、调处民间纠纷和协助政府管理等重要角色。但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机制以及载体方法,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尤其是,当代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一定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则基础上,若达不到此原则,其社会权威也难以稳固。

  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董克用教授探讨了直接关涉到中国社会发展和老年人切身利益的话题,即中国的养老问题。他直言,未来的养老问题非常严峻,大家应该高度重视养老问题,要借鉴发达国家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经验,加快完善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建设。要完善养老金制度,理顺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好政府、用人单位、雇主及雇员个人共同担责。

  北京家园共育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张春光从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比较出发,提出中国老年人由于家本位的影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相对西方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当代社会应该注意到这个文化传统,理顺当代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

  城与乡: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治理发展的多种路径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北师大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院长刘夏蓓教授基于对25个村落中15个村落的重访调查,来窥探当代乡村发生的历史变迁,反思传统文化的保护。调查发现,村庄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组织结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她认为,中国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市场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取代社会规则。但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正相关,而且传统文化可以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比如同乡同业的中国乡村经济发展模式恰恰能实现部分群体的灵活就业。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李晓松调研员则着重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他首先从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四个层面阐发了非遗保护的总要战略意义。然后分析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诸如建立了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启动非遗记录工程等。他提出,必须要明确各级政府在非遗中的重要责任,要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权益,注重社会广泛参与,发挥专家和学者在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等。

  黑龙江省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支部书记刘清泉从基层实践出发阐述了当地将乡村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的思路和路径。他指出,当地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模式,以人群划分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以社会保障、环境卫生、文化建设等与民生切实相关的内容为抓手,本着务实的精神,建立柔性的村规民约和民间纠纷调解制度,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软控制,着重培养村民的协作精神。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任启年则提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生动经验。他以一个乡贤的高度责任感,带动起一起乡贤人物,利用高演村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拓展乡村文化空间,用乡土文化凝聚人心,并筹办“崇学向善”基金,为积极推动该村朝向宜居宜游宜休闲的新农村方向作出了积极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从在高校开展的民俗文化传承实践出发,提出高校建立自己的社区民俗,以社区文化实现人群认同的必要性。他以华东师大清明节祭祀先贤、端午节游园、中秋节祭月和重阳节敬老活动等为例,认为民俗学的社会治理会带来一种欢乐和神圣,民俗学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强大的力量,甚至对于构建国家文化认同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王霄冰在点评环节,提出中国政府认清重要历史时期的时代责任,勇于担当。当代乡贤和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担当和情怀值得尊重。如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注入法制法规建设中,把文化软实力用于当代社会治理,需要做深入研究。

  虚与实:网络文化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创新

  中国联通集团新媒体运营中心傅玉辉主任提出,未来互联网是一种融合,融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内容,更多的特性是在社会治理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网络是服务中心和用户中心,知识定义网络,是未来网络的特点。网络治理、社会治理,全球治理都可以放在互联网平台上。网络的概念范围在扩大,导致治理概念的范围在扩大。未来的治理结构应该用安全和伦理来定义。

  萧放教授总结指出,本届社会治理分论坛堪称领导者、研究者和基层实践者的头脑风暴大会,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探讨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实践与新境界,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和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号召和推动下,中国当代社会治理将会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多彩的青春。

  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民政部等10多个国家机关部委;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近20个省市区地方政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金融租赁公司等30多家社会组织和企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多家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学术期刊和新闻媒体,约30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后贺少雅)

  

  分论坛三:综述

  

  社会治理要创造新思想,推动新实践,实现新境界,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支撑。第七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之分论坛三的与会领导专家围绕“传承历史文化与中国当代社会治理”展开深入研讨,现将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总结历史发展,关注时代变迁,是创新社会治理基础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剧烈变迁的时代往往也是历史总结的时代。一些与会专家通过重访调查、总结实践工作,体察社会变迁。

  ——传统文化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推动力。有专家基于以往村落调查成果的重访工作,来窥探当代乡村发生的历史变迁,反思传统文化的保护。调查发现,剧烈变化的村庄正是几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有些地区的市场规则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取代社会规则,但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正相关,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降低社会治理成本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政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多数专家认为,非遗保护是关系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文脉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及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大事业。我国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得到广泛认同和认可。

  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来源和不竭动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当代社会转型期的要求,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乃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

  ——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当代社会传承的优秀历史传统。一些专家认为,中国自古就有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不仅有官方的“乡三老”行政设置,还有“五老会、七老会”等众多民间组织的自发实践,老年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担任着教化乡民官吏、调处民间纠纷和协助政府管理等重要角色。同时,有专家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理念、机制、载体和方法,必须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型。还有专家呼吁,要加快完善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完善养老金制度,理顺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是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的软实力。一些来自基层的与会者,以自身参与和推动地方社会治理的实例,生动地阐述了优秀历史文化的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基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创新地域区划模式,突破以行政区划区隔人群的模式,代之以人群为划分标准,同时重点解决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民生问题,充分利用村规民约在民间纠纷调解和凝聚人心方面的作用,调用民间文艺融入当代日常生活,着重培养民众的荣誉感和集体感,使村风村貌有极大改观。有的与会者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当代乡贤的代表人物,其做法是利用宗族文化凝聚人群,延续筑路传统感化人心,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并重点挖掘出“诗礼传家”“崇学向善”的村落文化精神内核,结合记住乡愁的文化提倡,抓住传统村落保护的时代契机,构建崇学向善文化节、乡村春晚等文化

  标签,成为建设宜居宜游宜休闲的新农村发展典型。

  ——新型高校社区文化建设是民俗学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和大胆探索。有的与会专家基于所在高校传承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实践指出,高校应该建立独特的共享的民俗文化,这不是简单的响应国家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应景做法,而是民俗学学科参与社会实践,参与构建区域文化认同的有益尝试,以“北师大民俗学”公众号建设和“首届文化遗产日”活动、华东师范大学的清明祭祀、端午游园等校园节日文化节建设等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做法值得在全国高校中提倡。

  三、新科技和新思想的融合乃创新社会治理的未来之路

  不少与会专家提出,制度与科技应成为优秀历史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助力。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一些专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仅止于内在的提倡,有必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这不仅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现实意义。

  ——以网络科技延展社会治理结构。有专家认为,未来互联网并非一种简单的虚拟空间,而是融合物质和精神层面,并对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的实体。未来网络将以人本为中心,具有智慧化特点,而且融入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

  (贺少雅 www.288563.com /社会学院 博士后)

 

 

 

主持:杨共乐(第一阶段)

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意义及其进路

演讲嘉宾:韩震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养老金融体系建设

演讲嘉宾:董克用

中国机构编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乡村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一点尝试

演讲嘉宾:刘清泉

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副会长

五常市人大常委、二河乡新庄村支部书记

 

 

未来网络文化与转型期社会治理创新思路

演讲嘉宾:傅玉辉

中国联通集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

 

 

点评嘉宾:张春光

北京家园共育教育科技中心董事长

 

 

主持:萧放(第二阶段)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北师大中社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教授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反思——基于15个村庄的重访调查

演讲嘉宾:刘夏蓓

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

北师大中社院副院长、教授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演讲嘉宾:李晓松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调研员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助力乡村社会治理

演讲嘉宾:任启年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江好人”、“梧桐乡崇学向善奖励基金会”理事长

 

高等学校文化环境治理的民俗学路径

演讲嘉宾: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点评嘉宾:王霄冰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