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学生学术季

刘夏蓓教授做社会学院“学生学术季”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15-12-09 来源:  查看次数:

 

  2015年12月8日上午9点至11点,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222举办了社会学院首届“学生学术季”的第四场讲座,讲座由我院刘夏蓓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保护——以“古村落景观保护”为例。本次讲座吸引了多个学院的师生前来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刘夏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民族学会、世界民族学院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海外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副秘书长;中央统战部民族宗教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等方向的研究。
 

  首先,刘夏蓓教授通过从客观、主观、主客观结合的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泰勒、格尔茨以及蔡华三位学者对“文化”的定义,进而比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并介绍了生存样态与社会结构间的关系。
 

  其次,刘夏蓓教授介绍了有关村落的传统结构与变迁应对的内容,此部分内容从结构与自洽性、村庄社会结构的自洽特点以及村庄与社会变迁应对三个方面展开。
 

  再次,刘夏蓓教授讲解了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模式的相关内容。目前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模式包括博物馆式、保护区式以及条约式三种模式,虽然保护模式较多,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
 

  最后,刘夏蓓教授讲解了人类学的文化保护立场和历史视角,该部分内容刘夏蓓教授从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谁来保护以及为什么保护四个角度分别进行了阐释。
 

  在讲座的最后,刘夏蓓教授以人类学对文化保护这一角度为例向大家展示了思考该问题的逻辑图,并且提出无论在做研究还是思考问题等,我们都需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结构,由此才能培养出有益的思维模式,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此次讲座为社会学院首届“学生学术季”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在场的师生不但学习到了刘夏蓓教授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收获了有关培养逻辑思维模式的学习方法,可谓受益匪浅。期待社会学院的第二季“学生学术季”的到来,让我们在众位学者广阔的知识海洋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