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党群读书会

第八期:2014年10月17日,《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著

发布时间:2016-06-15 来源:  查看次数:

  主讲:杜静元老师

  主持:尹栾玉教授

  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在鲁思这个美国人看来惊世骇俗的一些日本人行事的准则,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却非常普通,比如说"面子"。然而,书中精确地指出中日道德伦理有着本质的区别,让人非常震撼。

  在鲁思看来,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仁”。即: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人来说,统治者不"仁",大家可以揭竿而起;父母不仁,孩子可以以死拒之,甚至大义灭亲。而这些反抗的行为在日本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由于信奉无条件的"忠"、"孝",日本从未改朝换代过,正如跳槽在日本难以被人接受一样;另一方面,日本的婆媳关系、夫妻关系至今仍非常传统。从无条件的"忠"、"孝"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态度,也许有些启发。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理所当然值得敬奉。至于山本是否行仁义之事,是否以仁待人,那与是否值得敬奉无关。在美国人看来,战后日本政策是空前的成功,是他们一直依赖引以为傲的成就。但直至目前,日本在亚洲地缘政治取得的成功依旧和它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相距甚远。另一方面,在对日政策上,中国人表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智慧。相比较于美国人的科学精神,中国领导人似乎更倾向于采用一种自然而人性化的对日政策。战后,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民众,都似乎非常自然地开始用自己的友善、智慧、理解和仁义来对待日本人。这是一种大国和大国国民的体现。然而,中国上述本能的努力只能达到有限的效果。随着老一代日本政治精英退出日本政治舞台,随着日本全民的民族主义日益抬头,这些取得的成果正在慢慢地消失。要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太难。而如果没有理念上根本的改变,中日之间注定难以有共同语言,而中日韩之间对历史和未来不能达到真正的共识,对日本、对中韩,对整个亚洲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10月17日读书《菊与刀》,尹栾玉教授主持,青年教师杜静元讲师主讲。该书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读书会围绕文化治理的内涵和影响,以及如何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完善社会治理展开讨论。